- 五位无心 → 五位無心
- 無分別識之生起, 稱為無心位。 此指意識暫時間斷, 不起現行。 《唯識三十頌》頌文曰: ‘意識常現起, 除生無想天, 及無心二定, 睡眠與悶絕。’ 此名五位無心, 即: 一、 生於無想天: 外道修無想定, 得無想天果, 壽命五百大劫, 在此期間意識不起。 二、 入無想定: 外道修行, 入無想定, 前六識不起現行。 三、 滅盡定: 修此定者, 前六識不起現行, 第七識染心所亦不起現行。 四、 睡眠;深度熟睡而無夢者, 意識不起現行。 五、 悶絕: 俗稱昏迷, 醫學上謂‘無意識狀態’, 這是由於大驚布、 大刺激, 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, 前六識不起現行。 但第七、 八識仍恆時相續, 故悶絕并非死亡。
* * *﹝出成唯識論﹞ 無心, 謂無分別識心也。 非全無心, 但分別識心不行, 故言五位無心也。 〔一、 睡眠〕, 謂眾生睡眠之時, 六識昏昧, 不能見聞覺知, 是名睡眠無心。 (六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) 〔二、 悶絕〕, 謂諸眾生, 驚倒悶絕, 六識昏昧, 見聞覺知, 一時頓息, 是名悶絕無心。 〔三、 無想定〕, 無想定者, 即色界無想天所修之定也。 謂修無想定時, 身心俱滅, 念慮灰凝, 諸想不起, 是名無想定無心。 〔四、 無想報〕, 謂因中厭生滅心, 習無想定, 故感報生無想天, 經五百劫, 心想不行, 是名無想報無心。 (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) 〔五、 滅盡定〕, 謂入此定時, 一切受領思想之心, 一時滅盡, 都無見聞覺知, 出入之息亦盡, 是名滅盡定無心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